學會秘書處
聯(lián)系地址: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qū)春三路23號
遼寧省無損檢測人員培訓中心
聯(lián)系人:馬恒軍 手機:13841584178
電子信箱:lnndt88@163.com
第10屆亞太無損檢測會議于2001年9月17日-21日在澳大利亞東部昆士蘭州首府布里斯班(Brisbane)市召開,會議由澳大利亞無損檢測學會主辦。以耿榮生理事長為團長、徐永昌秘書長為副團長的我國無損檢測學會代表團一行16人出席了這次大會。 本次會議共收到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論文約100篇,我國學者向本次大會提交的論文總數(shù)為26篇(含臺灣學者5篇),緊次于東道主澳大利亞的31篇。論文數(shù)和代表人數(shù)名列前茅的還有韓國、日本和加拿大。與歷次無損檢測會議一樣,關于超聲、射線、磁粉和渦流檢測的論文仍占主導地位(超過60%)。由于是一次地區(qū)性的學術會議,出席本次大會的代表約200人,并僅有25家參展商,而原先報名準備參展的廠商多達45家。比較有影響的展商是:AGFA、Krautkramer、Panametrics和AEA Technology。AGFA公司是這次會議的主要贊助商。我國這次沒有廠家參展。美國歷來是參加亞太無損檢測會議的大戶,但此次卻幾乎未派代表出席會議,這對會議的規(guī)模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目前,除國際無損檢測委員會(ICNDT)外,地區(qū)性無損檢測組織僅有三個,分別是:亞太NDT委員會、泛美NDT委員會和歐洲NDT委員會。這些地區(qū)性NDT組織的一個主要任務是開展地區(qū)性NDT學術交流和促進本地區(qū)NDT人員培訓、資格認證工作,同時促進本地區(qū)NDT人員資格互認。預計非洲NDT委員會將于2001年年底前成立。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2001年及其之后的無損檢測技術", 會議分八個專題進行了學術交流,分別是:檢測方法和儀器,航空航天,工業(yè)設備和結構,制造業(yè),基本理論和應用研究,人員培訓、認證和標準,核工業(yè)和一般檢測技術研究等。會議論文集采用CD-ROM出版,可很方便地用作者(AUTHORS)、方法(METHODS)和技術(TECHNIQUES)等關鍵詞檢索。而且,有關會議的詳細情況可在INTERNET網(wǎng)上(網(wǎng)址: http://www.ndt.net/apcndt2001)查尋,或在進入www.ndt.net網(wǎng)址后直接點擊10th A-PCNDT CD-ROM。 學會代表團除參加學術交流和參觀了無損檢測儀器展覽外,還派代表參加了會議期間舉辦的亞太地區(qū)代表會議、國際無損檢測委員會(ICNDT)委員會議和PGP委員會(政策及總目標委員會:Policy and General Purpose Committee)委員會議。這些會議就加強亞太地區(qū)各學會的合作、人員資格互認和修改國際無損檢測委員會章程等工作進行了討論。會議特別討論了基于ISO9712的NDT人員資格認證國際大綱 。應國際無損檢測委員會主席G.Nardoni先生的邀請,耿榮生代表在會上就我國無損檢測學會舉辦2008年第17屆WCNDT的所做的先期工作和將要進行的準備工作、準備程序等向ICNDT代表作了介紹。會議期間我們宣傳和分發(fā)了2008年將在我國上海召開的第17屆世界無損檢測會議的消息和資料。 除學會的16名代表外,我國其它單位還有三名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因此,我國也是除東道主澳大利亞外出席這次會議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除因我國是一個無損檢測大國外,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是我國眾多無損檢測者能夠成行的主要原因。 雖然參加會議的人數(shù)不是太多,但本次會議的學術研討范圍仍然十分廣泛,特別是在無損檢測新技術探討、無損檢測人員培訓和資格認證經(jīng)驗交流等方面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ICNDT主席G.Nardoni先生在會議上作了題為"ICNDT及其地區(qū)性組織在人員培訓和資格認證協(xié)調過程中的作用"的學術報告,詳細介紹了歷屆ICNDT會議在這一問題上的主要成績,并特別指出為實現(xiàn)區(qū)域性互認并逐步做到全球互認需要做的工作。ICNDT秘書長J M Farley先生在會上作了題為"無損檢測的成就和可靠性"的主題報告,強調了無損檢測在重要設備全壽命質量保證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強調應當加強對無損檢測工作本身的管理,以保證檢測的高可靠性。Farley先生還強調,在世界走向經(jīng)濟、貿易一體化的今天,NDT的基礎設施也應當變化,這就是要變國家標準為國際標準。他指出,就歐洲而言,各國(包括原東歐各國和獨聯(lián)體國)的標準已基本為歐洲標準EN473和國際標準ISO9712所代替,而在NDT實驗室、檢測機構和人員資格認證等方面也已有歐洲統(tǒng)一的標準(EN45000系列標準)。本次會議在實現(xiàn)無損檢測國際標準方面也提出一些新鮮并值得思索的口號,比較突出的是:標準就是業(yè)務(它能創(chuàng)造市場);國際標準有助于增加出口;按國際標準辦事不僅僅是滿足用戶需求,它同時提高你的產品的競爭力。在我國即將加入WTO的今天,這些論文所提出的內容似乎對我國無損檢測工作者更具有特殊意義,它對加快我國無損檢測人員資格認證工作與世界接軌具有重要參考作用。 本次會議再次確認,無損檢測技術應當滲透到大型工業(yè)結構,例如航空、航天器的全壽命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中,并利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取最大的效益。隨著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這種用較少的錢辦更多的事的做法在許多領域其實并不難實現(xiàn)。例如,可以利用陣列渦流技術,一次探測很多點來降低使用掃描器的成本。有關裂紋自動定量測量,特別是深度定量檢測技術在會議上有較多探討。其中,掃頻渦流檢測技術有其獨到之處。該方法是在一定頻率范圍,主要是50 kHz- 500 kHz內掃頻,利用線圈阻抗變化同頻率、線圈位置的關系計算裂紋的尺寸。目前已將該方法用于管道內或(螺栓)孔內裂紋深度檢測,并取得與理論較一致的檢測結果。德國Karl Deutsch公司還推出了它們的RMG4015型便攜式裂紋深度測量儀(該儀器已在我國市場銷售,并在學會的無損檢測雜志上登有廣告)。 由于紅外熱成像技術在澳大利亞和其它一些國家已列入常規(guī)檢測方法,并可進行人員培訓和發(fā)證工作,本次會議有關紅外熱成像技術的論文較多。與超聲、 渦流等常規(guī)檢測方法相比,該方法具有下列明顯優(yōu)點,它們是:安全;不接觸(甚至遙測);檢測速度很快;檢測覆蓋面積大;可進行早期故障診斷、大幅減少設備停止運行時間;可在線檢測;檢測結果直觀、易于解釋等。當然,該方法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點,主要是檢測裝置價格較貴和環(huán)境的背景溫度不能太高(否則信噪比較低)等。從會議介紹來看,紅外熱成像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電氣、耐火材料、管道、產品加工過程監(jiān)測、過程評價和研究與開發(fā)等領域。我國學者也已把紅外成象技術應用到管道檢測中,并取得可喜成績。這在會議論文中也能反映出來。數(shù)字射線照相技術再次成為會議的熱門話題。從傳統(tǒng)的膠片X-射線照相技術過渡到數(shù)字X-射線技術,特別是非膠片化數(shù)字射線照相技術,不但可大大降低檢測成本,還可以有效保護環(huán)境。除歐洲在管道檢測方面已大量使用非膠片射線技術外,美國波音公司正領導美國材料檢測學會(ASTM)行動委員會研制電子數(shù)字圖象標準用于非膠片X-射線檢測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將來亦可用于制造工業(yè)中的鑄件檢測。在有關羅馬第15屆世界無損檢測會議情況的報導中,我們曾介紹過非膠片射線檢測技術。本次會議的主要贊助商AGFA公司詳細介紹了該公司在數(shù)字射線照相技術方面的進展。為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并在曝光狀態(tài)、圖象質量和檢測效率之間進行綜合考慮,該公司提出三種不同數(shù)字化方案供用戶選擇,分別是:膠片的數(shù)字化(即利用掃描激光束測量膠片的光學密度并產生數(shù)字信號,它幫助從膠片技術中獲取更多信息)、利用存儲熒光物質的計算機射線照相技術CR(適用于使用粗粒膠片技術的應用場合)和無定形硒直接射線照相技術DR(適用于使用中等或細粒膠片技術的應用場合)。CR技術利用可重復使用圖象板代替膠片,該圖象板由對光敏感的存儲熒光物質和薄膜晶體管陣列(TFT)組成,它可保持經(jīng)射線照射后圖象。當利用激光束對該圖象板掃描時,原先保存的圖象再恢復成可見光。CR技術或較早的數(shù)字圖象板是一種間接技術,需要先將X-射線能量轉換成可見光,然后再將光能轉換成數(shù)字信號,在轉換過程中因光散射影響圖象質量和圖象的對比度。與這一技術相比,DR技術在射線數(shù)字技術方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它的數(shù)字圖象板是利用無定形硒和TFT直接捕捉X-射線并將其轉換成數(shù)字信號,消除了中間環(huán)節(jié)因光散射引起的圖象質量蛻化。DR技術可將曝光時間從3-5分鐘縮短為5秒,而顯影時間可從8分鐘左右降為約35秒,并可獲得接近膠片的分辨力。 我國學者在本次會議上介紹了我國無損檢測技術的發(fā)展情況,并給會議帶去一些新技術、新理論,這包括磁記憶檢測技術、磁力探傷缺陷顯示膜技術、腐蝕過程產生聲發(fā)射的理論模型并用板波聲發(fā)射加以識別的新觀點、新方法,以及激光散斑干涉技術等,為本次會議成功舉辦起到重要作用。 第11屆亞太地區(qū)無損檢測會議將于2003年11月3日-7日在韓國濟洲道召開;第8屆歐洲無損檢測會議將于2001年6月17-21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第16屆世界無損檢測會議將于2004年8月30日-9月3日在加拿大蒙特利亞召開。